您好,欢迎来到博学信息港!
     信息中心 更多
民间工匠师承技能·师资培训项目【202
《京城雪竹与她的非遗眼罩》
《谈传承工匠精神的市场背景》
《谈“中华匠魂”网学馆》
“三泉王桂花红”品牌茶 ——诠
一《泣祭》、二《祭奠》 三、《清明祭
《茶都茗录》
《艺术家与匠人》 乔 维

     联系方式


* 杭州博学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民间工匠健康发展工程运营法人

*《中国工匠》传承文化大会

   执行委员会(筹)

民间工匠联合会议机构】

*中国工匠资讯网

民间工匠评价推广机构


* 民间工匠根追溯网站:

  www.ee571.com

浙ICP2021003194

公网安备33010302002272


联系人:周老师  

:13857178119 

邮箱:ee81712005@126.com



     《大治通法》鲍水龙【连载—1】


                    《大治通法》鲍水龙【连载—1】


 【作者鲍水龙,字思源,祖籍中国杭州,退役军人。

  思想家、战略家、治理学家、资管专家、财富教练。

  大治和谐治理体系创立者;可永续和谐发展倡导者;雪球财富管理系统创立者;可持续财富增长创导者。

鲍水龙1989年南下深圳,从事企业管理与咨询,开启了长达30年的治理学研究、实践与探索。

2000年,在“深圳企业家管理创新研讨会”上,发表《论管理的核心问题》主题演讲,引起与会企业家的强烈共鸣和咨询界的高度关注。

鲍水龙先后创立了“全员劳动激励制度、企业职衔制、六要素循环”等管理方法,提出了“为治、后值、公义、平衡循环、不变治万变”等治理思想。

鲍水龙主张和谐治理,成功实践了“无为之治”。创立了“以人为本,八治循环”的大治和谐治理体系。为终结周期轮回,解决文明危机,实现人生富贵,家庭幸福,企业持续经营,国家长治久安,世界持久和平,人类和谐与可永续发展等,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之道。

鲍水龙把《大治通法》版权收入用于设立国际和谐奖(基金),联合社会各界创办治理智库、评级机构、领袖学院,举办治理论坛,开展治理评级,评选国际和谐奖,以此倡导和谐治理,弘扬公义价值,贡献中国智慧,引领全球话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容简介为什么要研读这本书

实现人生富贵,家庭幸福,企业持续经营,国家长盛不衰,世界持久和平,人类和谐与可永续发展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本书回望世界文明进程,展望全球化、多极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解决人类文明危机为导向,系统地论述了“以人为本,八治循环”的大治和谐治理体系。神奇的是,“人本八治”的结构原理与易经“太极八卦”的结构原理完全相通。其治理思想与“太极八卦”所蕰含的“天人合一”整体性、直观性和辩证法思想完全一致。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因而也称《易治》、《和治》、《治经》。全书十一篇,其中,第一篇(谋治)为总纲;第二篇(人本)重点阐述人本思想;从第三篇到第十篇,分别阐述八项治理(志治、道治、法治、信治、教治、术治、度治、善治);第十一篇(和治)为展望。

鲍水龙在书中提出“为治、后值、公义、平衡循环、不变治万变”等治理思想。鲍水龙坚信,大治和谐治理体系是实现人生富贵,家庭幸福,终结周期轮回,解决文明发展危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人类和谐与可永续发展的通用法则,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实现世界大同的全球治理终极方案。

鲍水龙认为,无论个人、家庭、企业、国家乃至世界,无论种族、信仰、国情、制度不同,其治理原理是相通的。因此这是一部治己、治家、治业、治国、治天下的通用法则。适合天下人学习,尤其是家长、教师、企业家、管理者、公务员及政商领袖的必修课。尽管如此,本书也只不过是《易经》治理学的粗浅概括,本书将遵循《大治通法》的善治思想加以挖掘、充实和完善。欢迎读者、专家、政商领袖指正、点睛,共铸经典。

       前  这本书要帮解决什么问题

为什么人生富贵那么难?家庭幸福那么难?企业持续经营那么难?为什么中国有诸子百家的大智慧,还有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到近代还会出现衰败而遭受外来的侵略与压迫呢?为什么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且依然无法摆脱改朝换代、战乱纷争、兴衰离合的轮回魔咒呢?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治理,一个是科技。如今,科技已发展到了足以毁灭人类和地球的危险境地,而治理的演进且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速度,甚至束手无策,以至于当今世界动乱不堪、危机不断。除非能找到治理的终极解决之道,否则人类文明将走向没落。

1996年,鲍水龙在一份教材上,看到西方学者感叹“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和谐相处之道”。作为一名理学家,鲍水龙决心把这个问题梳理清楚、贡献社会。由此开始了鲍水龙对治理学的研究、实践与探索,所幸不辱使命。

你也许不了解治理?但你每天都离不开管理!“治理”与“管理”有什么不同呢?“治理”是战略性的,“管理”是战术性的;治理是体系化的,管理是系统化的。“管理”是落实“治理”的方式方法,因而“管理”要服从于“治理”的需要,没有“治理”的“管理”是不完整的,是不符合长远利益的管理的最高目的是追求均衡效益最大化;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可永续和谐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治理有那几个模块组成?在战略上是模糊的。因此,现实中的治理大多没有形成体系或体系不全。不信问任何人,都是说不清楚或说不完整的。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疑难杂症如此之多,一些地区、国家容易出现动乱,西方民主摸不着头脑的症结所在。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治理体系正在加速完善并领先于全世界。英国著名学者罗思义教授坦率地指出:“中国民族复兴之时,整个世界将迈出一大步!”。

体系模糊就会导致对治理的原理似懂非懂。反应出来的现象是:感觉管理好复杂,有了问题抓不到点子上,不能未雨绸缪,失败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作为个人、家庭,也许感受不到这一点,但这只不过是 “不体检”不知道,“有病”罢了。其实个人成功、家庭和谐都有赖于治理,因为治理是“基本盘”。

所谓“大道至简”,一切复杂的道理都不是“大道”,一切无效的简单都不是“悟道”,一切不通用的“道理”都不是“真理”。只要读懂了《大治通法》,领会了其中的根本原理,那么治理就会变得简单明了。你会战略清晰、有条不紊,做到一抓一准、防患未然。那么人生富贵、家庭和谐、企业持续经营、国家长治久安、世界持久和平、人类和谐与可永续发展都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是鲍水龙为什么敢说《大治通法》是治己、治家、治业、治国、治天下的通用法则之底气所在。

当然,这种底气还来自于“神”的相助,这个“神”不是拜的“神”,而是自然之“神”。当清晰了整个治理体系结构时,坚信这便是那西方学者所提到的“人类和谐相处之道”。鲍水龙觉得如果认定是正确的,那么或许与《易经》的原理是相通的。果然经过对照发现:“人本八治”与“太极八卦”的结构原理与自然属性是完全对应的;与“太极八卦”所蕰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直观性和辩证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原来“以人为本”就是践行“天下为公”,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实现“天下大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倡导“世界大同”。这既是中华文明的最高智慧,也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至此,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中华文化的原点,鲍水龙顿时对祖先的原始智慧肃然起敬,喜极而泣。

鲍水龙认为《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它最初只是古人辨别方向的方位图,随着后人的深化理解,其原理不仅可用于治理,还可以用来预测、治病、看风水.....,因为它是“自然本源”。所以《易经》是世界上第一部也是最原始、最基础、最伟大的体系著作。从自然的角度理解,《易经》的体系结构与宇宙星系的运行结构也是对应的,这个结构的运行规律就是“平衡循环”,这是维持常在的最根本之道。太阳系之所以能够稳定常在,就是因为它保持着“平衡循环”,否则就会解体而重新组合成另一种“平衡循环”的形态。而人类社会之所以会有“周期轮回”,也是因为其治理体系失去了“平衡循环”稳定状态,否则就能“和谐永续”,万事万物都不例外。


《大治通法》经典语录

★ 凡天下大事,一治,二争,三用兵。治者正道也;争者正奇也;兵者正奇诡也。然大治之下,争者不争而全争之,兵者未战而先胜矣。

★ 君大治之法:初治主重,次治主衡,再治主全。依情势之所为,顺天意,合民望,大治可成矣。

★ 君谋治者,心系于民,重之于远大,轻之于近小;先之于未然,消之于无形;动之于不见,功之于千秋。

★ “无为”乃“无不为”也,无不为之谓和谐,万事和谐而自为。如日月星光,似智能机电,自生自转之。

★ 民性有三求:生安,富贵,贪欲也。生安之求,性也;富贵之求,理也;贪欲之求,过也。故,生安可足,富贵可得,贪欲不可满也。故,治性之道,保其生安,促其富贵,消其贪欲。

★ 世上不缺金钱,但缺信用耳;世上不缺爱心,但缺信任耳;世上不缺好人,但缺信誉耳;世上不缺和平,但缺信义耳。

★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治繁如治简,分工是也;治大如治小,分权是也;治远如治近,分利是也。

★ 治者,衡道也。信者,交道也。义者,公道也。

★ 统育树正则民辨,广育守正则民清;民既辩又清,则民定而国安。统育不正则民迷,广育不正则民疑;民既迷又疑,则至乱国危矣。

★ 惟永之义,无常之利。为利则乱,为义则和。

★ 天下本无敌,自敌而生敌。

★ 以变治变,非善之善法也;以不变治万变者,善之善法也。

★ 无我者,一无所有,无所不有!

                

                诗  

兴衰离合轮回道,

战乱纷争何时休。

万世和谐总有道,

古今圣贤大智慧。

日月星光自然道,

三十春秋苦思行。

太极八卦谓易道,

人本八治是通法。



                 目    

  言.............................................5

谋治篇...........................................15

  .............................................16

  .............................................18

  .............................................20

  .............................................22

  .............................................26

  .............................................30

人本篇...........................................34

  .............................................35

  .............................................37

  .............................................39

  .............................................43

  .............................................45

  .............................................49

  .............................................52

  .............................................56

  .............................................62

  .............................................66

  .............................................69

志治篇...........................................74

  .............................................75

  .............................................77

  .............................................80

  .............................................84

  .............................................88

  .............................................92

道治篇............................................97

  .............................................98

  .................................... ........100

  ............. ...............................102

  .................................... ........104

  ............... .............................108

  .................................. ..........110

  ................................. ...........114

法治篇............................................117

  ..............................................118

  ..............................................120

  .................................. ..........125

  ............................................ 129

  ............................................ 135

  ............................................ 137

  ............................................ 142

信治篇...........................................146

  道 ...........................................147

  ............................................149

  ............................................153

  ............................................157

  ............................................159

  ............................................164

  ............................................166

教治篇...........................................170

  ............................................171

  ............................................173

  ............................................177

  ............................................182

  ............................................185

  ............................................189

  ............................................193

术治篇...........................................198

  ............................................199

  ............................................201

  ............................................204

  ............................................215

  ............................................207

  ............................................211

  ............................................219

度治篇...........................................224

  ............................................225

  ............................................227

  ............................................229

  ............................................233

  ............................................236

  ............................................238

  限............................................241

善治篇...........................................247

  ............................................248

  ............................................250

  ............................................254

  ............................................258

  ............................................261

  ............................................265

  ............................................268

和治篇..........................................273

  ............................................274

  ............................................276

  ............................................284

  ............................................287

  ............................................291

  ............................................309

  记............................................318




  

大治不争不用兵,

先重次衡再全治。

治事治人先治己,

以人为本天道公。

文明发展有治体,

八治循环可无为。

天地人和同命运,

和谐共治在新圣。


       后 

当今世界正处于团结与分裂、前进与倒退的十字路口,联合国地位岌岌可危,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唯我至上,各国之间为利益而争斗不断,所谓的民主制度开始失灵,自由过度正在走向混乱与恐怖,竞争已然演变成了遏制与战争,科技发展已足以毁灭人类,人工智能将给就业与贫富问题带来巨大挑战,人类何去何从?

联合国这个国际大舞台正是展示真人君子与牛鬼蛇神决斗的最好看台,可悲的是,秘书型的联合国在正义与邪恶面前难以主持公道,这难道不是世界负能量大于正能量的最好证明吗?凡是有良知的人们都能把世界看个明明白白,强霸者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因此,在这个人类面临生死存亡大变局的非和谐时代,只有“公义”才能化解危机;只有强国富民,才能拯救世界!

今天的安定、自由与幸福都是通过国际斗争与国家治理作为前提保证而得来的,一旦邪恶占了上风,社会出现混乱,国家安定、自由与幸福都将倘然无存。当然,国家安定、自由与幸福仅有国际斗争和国家治理是不够的,作为个人、家庭、企业,治理同样是每天最重要的日常事务。治理的最科学方法是“和谐治理”,只有“和谐治理”才能得到“永续发展”。所谓“和谐治理”就是采取体系化的平衡式循环治理,而治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变治万变”,那么“人本八治”就是实践和谐治理的终极之道。

“人本八治”中的“以人为本”是和谐治理的核心,“八项治理”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的治理循环。任何个人、组织想要谋求持续成功与永续发展都必须紧紧围绕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大治通法》中所提出的“中礼思想”是对“中庸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但更接近现实;“后余价值”是对“剩余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这对实践共享主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平衡循环”是和谐治理的总原理,“不变治万变”是实现可永续和谐发展的总战略。

而“公义价值”是解决世界难题,实现人类和谐相处最核心的根本价值观。如今“平等、自由、独立、人权、民主”等普世价值观都出现了双重标准,成了伪善者蒙骗人民、假公济私、借题作乱的“正义”旗号。其实质是背后的根本价值观-“利益”在作祟。即:“为利至上”,只要对我“有利”的,这就是“对的”;只要对我“不利”的,那就是“错的”。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难以主持公道的根本所在,正如书中所言“为利则乱,为义则和”。所谓“公平正义”,即公平之义方为正,离开了“公平”,“正义”就失去了统一的标准。所以“公义”与“正义”相比,其价值观标准具有唯一性,避免双重标准。因此,只有“公义”代替“利益”才能走向和平与和谐。凡是“平等、自由、独立、人权、民主”都必须建立在符合“公义”这个根本价值观的基础之上,那才是正确的普世价值,由此才能化解一切关乎人类生存、和平与发展的文明危机,普天之下没有“公”字解决不了的矛盾。

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理应为全人类做更大的贡献,由此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但由于世界长期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和意识形态偏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缺少话语权,这是导致中国在为世界做贡献时面临的尴尬,以及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诸多不公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话语权”就是价值观的话语权,它是对与错的“裁判权”。因此,只有纠正和重塑符合人类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化解文明发展危机、维护人类生存、促进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虽然是以国家治理为主线进行全面论述,其中的治理思想、原则和方法同样是治理个人、家庭、企业和组织的法宝。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治理实践和当前条件,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低向高的逐步建立和谐治理体系,结合各种符合实际的具体管理手段,通过不断的循环改善,最终达到“无为而治”。



Copyright 杭州博学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1-85678218 Email: ee81712005@126.com    浙ICP备202100319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2272号